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热门笔记网站首页热门笔记
谷歌大脑教AI写代码,是不是为了取代程序员?
发布时间:2019-04-17编辑:小朱查看次数:7921
最近在京西、阿狸、380等互联网巨头掌门人的迷之助攻下,早已被“996”工作制度压得闯不过气的程序员们集体“造反”了。
有技术人员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 GitHub 上发起了一个名为“996.ICU”的项目,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的超时工作,并得到了大批程序员的响应(虽然并没有什么卵用)。
当然,并非只有大陆是程序员的“血汗工厂”。在硅谷,以互联网为中心的“奋斗神学”也常年盛行,朝九晚五的工作者却会被当成Loser看待,天使投资人Gary Vaynerchuk还出版了一系列推崇极端工作的畅销书,比如《Crush It!》,鼓励“逐梦互联网”的年轻开发者们每天工作18个小时。扎克伯格也曾告诉他的信徒们,创办公司就像加入海豹突击队一样。
去年,就有一位Uber工程师Joseph Thomas自杀,并在遗嘱中将此归咎于公司的高压文化、长时间工作和不堪重负的心理压力。
为什么996奋斗文化不再有程序员愿意买单?它们不曾经和“下一代科技富翁”一样是互联网的光环和标签吗?
问题的症结或许在于,职业程序员(负责编辑代码的软件工程师)原本是一项智力活动,它的典型形象原本是那些在车库中改变世界的开发者。但随着互联网产业的极速膨胀,它已经逐渐在向体力劳动转移了。
对此,《黑客与画家》的作者保罗?格雷厄姆,做过一个非常好的概括——
“……(你)只是一个负责实现领导意志的技术工人,职责就是根据规格说明书写出代码,其实与一个挖水沟的工人是一样的,从这头挖到那头,仅此而已,从事的都是机械性的工作。”
显然,只能在程序开发流程里充当一种代码工具的程序员,久而久之就会面临非常残酷的境地,那就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变得毫无议价能力:公司让他做什么就得做什么,做不完就无止境地加班,不想做就只能离开。
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,当核心的技术员工被强制加班而日渐损耗,他们没有时间来思考“添加/删减这个功能有没有必要”“代码是否优美”“自己的技术理想”,企业的产品体验也很难得到创新与升级。
当然,推行“996机制”的目的是“合法”逼迫程序员们主动离职的除外。对于大部分不得不通过“996”来提高生产力的公司来说,这显然是一个劳资关系的“双输”局面。
理想的模式是怎样的?或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新的可能性:那就是将大量现在必须由人类程序员完成的机械工作交给AI,让员工从枯燥而漫长的“体力劳动”中解脱出来,去从事更有价值的“智力工作”,进行有效的创造。
机器和人类相互配合,重新找回日趋达到边界的开发效率,这可能吗?至少谷歌大脑的最新研究成果正在试图抵达它。
互联网圈的劳动力革命:让神经网络编写“源代码”
人类软件工程师到底过着什么样真实的日子呢?
顶尖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挣得多,大概已经是共识了。被誉为程序员求职神器的招聘网站Triplebyte统计,硅谷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年薪的底薪常常可以达到14万美元到17万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在92万元到112万元。还不包括许多额外的期权、分红、福利等等。
关键字词:程序员、代码、AI、谷歌
上一篇: Just About Me